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赞助商链接
>> 书籍、杂志、论文区 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类电子版图书、杂志、论文发布地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中国心理学家网心理论坛资料交流书籍区 → 人的需要(四): 内在需要倾向与外在需要倾向

心理学论坛,心理学学习平台 心理学考研论坛
您是本帖的第 1254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人的需要(四): 内在需要倾向与外在需要倾向
冬天会下雪
帅哥哟,在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
文章:
积分: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
楼主
 用支付宝给冬天会下雪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发贴心情
人的需要(四): 内在需要倾向与外在需要倾向
1前言
        从以上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爱作为基本需要的优先性需要对自我实现需要以及基本需要的满足有重要作用。这自然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但是由于个体所获得的爱的满足度有所不同,相应的对他人的爱也会有所不同,这同样会影响个体的行为。
2 内在需要倾向
    在以上的三篇文章中对于人类的需要的讨论均是以内在需要倾向者作为参考对象的。
       从《需要的满足方式》一文中关于基本需要满足的优先性的理论的相关讨论中可以看出,人的基本需要满足是建立在爱这一优先性需要满足的基础之上的。从爱对自我实现需要促动的优先性的相关论述中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有意识的尊重.关心.帮助他人,希望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益,这说明了对他人的爱对满足个体需求的重要性,在从相互决定的观点看,对他人的爱有利于他人的幸福,同事个体也可以获得他人的爱,而爱的需要的满足有利于个体其他基本需要的满足,并且获得他人的爱,又可以使个体加深对他人的感情,这说明了内在需要倾向者的需求满足于他人的需求满足是和谐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内在需要倾向者的需求满足是建立在个体对他人的情感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行为具有利他性,根据个人能力,一些人可能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另一些人可能只能帮助家人,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一般会轻视哪些没有爱心的人,也不会为了金钱.权利去做违背良心的事。
3外在需要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行为表现出了自私.冷酷.嫉妒.势力等特性,这些性格品质说明了个体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并且这种现象在社会中普偏存在.究其原因,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个体爱的需要匮乏造成的,由于个体缺少他人的爱,个体对他人的爱便不能得到正常发展,而当一个人对他人缺乏情感时,其行为自然不会顾及他人。
       导致个体爱的需求匮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家长对孩子成长的突视,或对孩子过分溺爱,学校教育不重视学生品德的陪养,以及社会上人际关系的的冷漠,不健康的文化现象,政府部门的腐败等。也许还应该包括个体生理因素,从生物学方面看:人生来就有强壮与智力上的差距,为什么不能有情感方面的差距。总之这一现象的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条件。
       作者认为如果这一现象足够严重的话,将不利于个体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到,在有些人看来善良的人是愚蠢的。
       由于外在需要倾向者对他人缺乏情感,做事往往不会考虑他人的利益,(当然他们也会为了 自己的利益而考虑他人的利益)因此他人也不会喜爱.尊重.支持他的行为。他们往往更容易通过诸如欺骗.权利.相貌.财富.威胁等方式满足其外在需要。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见利忘义,虚伪.崇拜权利与金钱,重外表轻内在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正是外在需要倾向者的表现,也是外在倾向需要者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内在需要的满足方面,既然外在需要倾向者的外在需要的满足不含有对他人爱的成份,其内在需要的满足相应的也不会含有爱的成份。这些人一般不会介意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欲望满足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就不会产生内疚与自责的心理,他人的幸福对他们而言是无足轻重的,因此可以说,他们的内在需要的满足是建立在没有付出对他人的爱的基础上的对他人的感情以及对物质的占有基础上。
4倾向度
       以上对于内在需要倾向与外在需要倾向的讨论均是在以极高或极低的个体作为参考对象的,而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情况下,人们爱的满足状况或是偏高或是偏低,或是处于中间位置。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人们一般会抱着你对我怎样我便对你怎样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社会是由上述两类群体共同构成的,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正义的一面.也能看到人类邪恶的一面。个体生活在其中,自然会受到两种现象的共同影响,如果一个人受到大家的喜爱,自然会对他人产生感恩的心理,如果他处处遭遇挫折,他便会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最终养成自私的习惯,(当然还有更多其它原因)我们可以观察到人们获得的爱以及遭受的挫折在程度上是有差别的,对于来自他人的帮助,在一些人看来是充满感情的,在另一些人看来仅仅是相互利用而已,对于来自他人的伤害,一些人选择了宽容,一些人则选择了容忍,另一些人选择了怨恨,还有一些人选择了报复。因此可以说:一个人能够得到多少爱,他就会付出多少的情感,受到多少的怨恨,就会付出多少的报复。依此类推个体得到的爱越多其抵御恨得能力越强,遭受的怨恨越多,其越不容易接受与给予他人的关心。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对他人爱宽容.容忍.怨恨.报复是有程度上的差别的,如果将这一现象用百分比进行比喻的话,那么当一个人的爱满足了70%,他的恶便只剩下30%,当个体的恶为70%,爱便只剩30%依此类推。
       以上的讨论说明了即便是一个爱人尊敬的人也可能有不尽人意的一面,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人而言,他们即不是那么的完美,也不是那么的邪恶,通过内审.我们可以体会到,在我们对他人进行道德评价时实际上意味着自己与他人有共通之处,因为:如果我不好,怎能够理解你好,如果我不坏,怎能够知道你坏。
查看使用道具详细信息 获赠金币帖,共获得 0 个金币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13/9/12 15:08:44
0

 1   1   1/1页      1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心理学论坛,中国心理学家网版权所有 All Copyright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 06003963
页面执行时间 00.37500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