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赞助商链接
>> 各类试题发布区 心理学综合训练题\强化题\预测题,各校考研试题,平时考试题,自考试题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中国心理学家网心理论坛资料交流试题区 → 华中师范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教育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心理学论坛,心理学学习平台 心理学考研论坛
您是本帖的第 4110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华中师范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教育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afang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尚书】
文章:930
积分:885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6月28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afang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afang

发贴心情
华中师范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教育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 教育心理学 课程编号      任课教师 刘华山 

题型

名词解释

判断说明

简答

问答论述

总分

分值

18

24

35

23

100

得分

得分

评阅人

一、名词解释题(共18分,每小题3分)

  1.最近发展区

  2.认知结构变量

  3.知识的表征

  4.内部学习动机

  5.内反馈

  6.品德

得分

评阅人

二、判断说明题(对于下列陈述,你认为是对的,就在其后的括号内打上“∨”;你认为是错的,就打上“×”,并简单说明判断其为错误的理由。共24分,每题1.5分)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

2.学习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 )

3.认知结构是指教材的逻辑结构。 ( )

4.个体学习活动的结果主要是由脑内神经元中的核糖核酸(RNA)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 )
 
5.为当三好生而学习是一种内部动机。 ( )

6.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 )

7.记忆中的倒摄抑制是一种学习迁移现象。 ( )

8.为了便于记忆 的值1.41421……记作意思意思而已……”,这是一种有意义学习。 ( )

9.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快,消退得也快。 ( )

10..教学实验表明:发现学习的效果优于接受学习。 ( )

11.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概念在外延上与习得的认知能力和动作技能相对应。 ( )

12.学习联结理论重视对学习的外部过程和外部条件的研究,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 )

13.在学习了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

14.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都包含陈述性知识学习的阶段。  ( )  

15. 最早用实验方法批判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和武德沃斯。 ( )

16.一位历史老师指导学生把明朝迁都北京的年份1421年,记作一事二益,这里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是组织策略。 ( )

得分

评阅人

三、简答题(共35分,每小题7分)

1.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请各自举一例说明。
2.什么是命题网络?请以下述两个句子中的一个(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例,说明句子的内容是如何用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
  句子1:厨房里的蚂蚁吃了桌子上的甜果酱。
  句子2:林肯出生在一个小木屋内,后来成了美国总统.
3.布鲁纳注重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对于学校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4.谈谈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5.谈谈发现学习的利与弊。

得分

评阅人

四、论述与问答题(2题,共23分)

1.联系学科教学实际说明变式、正反例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12分)
2.何谓认知策略?如何有效地进行认知策略的教学?(1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31 23:03:17编辑过]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0/31 23:01:19
0
afang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尚书】
文章:930
积分:885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6月28日
2
 用支付宝给afang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afang

发贴心情

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教育心理学》A卷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2.认知结构变量:指影响新的学习和保持的认知结构的3个特征,即可利用性(学生认知结构中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稳定性(或清晰性)(原有的有关观念的稳定与清晰性)

3.知识的表征:知识表征指知识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

4.内部学习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典型的内部动机是兴趣、操纵的欲望。

5.内反馈:内反馈是由是由肌肉、关节中的本体感受器、前庭器官对身体位置、肌肉活动等刺激的感受而产生的动觉、平衡觉反馈。

6.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二、判断说明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

1∨  

2×因为学习不仅有认知领域的学习,还有情感、态度领域的学习、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3×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先期获得的知识的内容和组织。(或是个人感知、思考、处理事物的主观模式。)是一种主观的模式或结构,不同于教材的逻辑结构。        

4∨

5×这是一种外部学习动机,因为学习者追求的是学习活动以外的目的。

6∨    

7∨  

8×这不是有意义学习,因为学习材料本身没有逻辑意义,只是为了便于记忆的目的,采用记忆术,人为地赋予它一种意义。

9× 研究事实是: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的行为建立得慢,消退得也慢。  

10×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各有利弊。

11∨

12∨

13×这样的学习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14∨

15×最早用实验方法批判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家是詹姆斯。

16×在要学习的新信息上增加了相关的信息来促进理解和记忆,故这种策略属于精加工策略,而不是组织策略。。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请各自举一例说明。

答案: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1分),正确举例(1分)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1分),正确举例(2分)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1分),正确举例(1分)

2.什么是命题网络?请以下述两个句子中的一个(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例,说明句子的内容是如何用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

句子1:厨房里的蚂蚁吃了桌子上的甜果酱。

句子2:林肯出生在一个小木屋内,后来成了美国总统.

答案:命题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元。相当于头脑中的一个观念。命题网络是享用同一些主题的若干命题发生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3分)

    画出命题网络图(4分)

3.布鲁纳注重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对于学校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答案:启示有(1)应注重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2分);(2)指导学生将所掌握的基本知识组成一个较大的功能单元。(2分);联系教学实际(3分)

4.谈谈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

1)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影响是双向的。(1分)

2)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1分)  

3.中等强度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2分)

4.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激活作用;指向作用;维持作用。(3分)

5.谈谈发现学习的利与弊。

答案:

积极方面:发现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内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适合于问题解决学习。(4分)

消极方面:发现学习耗费时间多,不能成为传授系统知识的主要方法;发现学习的教学指导难于为教师掌握;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3分)

四、论述与问答题(共23分)

1.联系学科教学实际说明变式、正反例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12分)

答案要点:变式:在直观的过程中,不断地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保留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过程。(2分)

正例(肯定例证):一切包含概念本质特征的事物叫概念的正例。(1分)

反例(否定例证):一切不包含概念本质特征的事物叫反例。(1分)

变式目的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更丰富、更有典型性。(2分)

正反例出现有利于知识的分化。(1分)

联系实际,正确举例(5分)

2.何谓认知策略?如何有效地进行认知策略的教学?(11)

答案要点:认知策略是个人对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学习等认识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一类内部组织起来的认知技能。(3分)

进行认知策略教学应注意:(8分)

1)强化学生有关知识背景

2)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动机

3)辨识运用学习策略的条件,提高反省认知水平,促进策略学习的迁移

4)若干例子同时呈现

5)提供变式练习的机会

6)提供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

7)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认知策略指导:多数心理学家认为,结合学科具体内容进行认知策略教学效果较好。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0/31 23:02:26
0

 2   2   1/1页      1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心理学论坛,中国心理学家网版权所有 All Copyright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 06003963
页面执行时间 00.32813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