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赞助商链接
>> 各校专业设置导师情况等相关信息互动分享,心理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共享学习经验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中国心理学家网心理论坛心理学考研论坛心理综合 → 07年4月北大版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5)

心理学论坛,心理学学习平台 心理学考研论坛
您是本帖的第 3271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07年4月北大版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5)
杨雪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里胥】
文章:29
积分:367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11月14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杨雪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杨雪

发贴心情
07年4月北大版自考“实验心理学”串讲(5)
第三节  加工层次的记忆理论及其研究途径

  “加工层次”理论的论点

  (1)记忆的久暂不取于时间,加工层次才是决定的因素;

  (2)记忆依赖于提取(测验)与加工(学习)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忆的信息来决定。也就是说,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的成绩越好。

  第四节  记忆中的组织

  1、回忆时人们按照群集的原则来组织材料,如果没有群集可利用,他们就用自己的主观组织。

  2、主观组织:当实验者使用没有联系,也不属于同一类的单词作材料进行自由回忆实验时,从实验者的角度看,在回忆时,既不会有范畴群集,也不会有联系串出现,但是被试往往自己组织材料,造成群集,即进行主观组织。

  3、媒介:即原有材料的变形,回忆时要先回忆起媒介,以及媒介形成的方法或媒介的含义,然后就可以把媒介还原成原来的材料。

  第七章  心理语言学

  第一节  语言的获得

  1、布朗用自然观察的方法研究了2~3岁儿童的语言记录,结果发现,儿童使用的文法是一种有规则地缩短了的成人文法的形式。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做“电报言语”。

  2、韦尔曼和伦珀丝研究了用录音机记录的2岁儿童的对话,结果发现,儿童说话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

  3、史密斯调查了8个月至6岁儿童掌握词汇量。他发现,儿童的词汇量是突飞猛进增长的。他把儿童词汇量的这种突飞猛进的增长,称之为“语言爆炸”。

  4、朗伯格对缺陷儿童语言获得的个案分析说明,即使是没有发音经验的儿童,他也能够理解语言。

  5、弗罗姆金用个案法对生下来后在极度的社会隔离状态中度过了13年零9个月的叫格妮的孩子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到少年期后,语言习得还是可能的。所以,有关语言学习关键期的说法,看起来并不是绝对的。

  6、纽波特对母亲的语言与儿童的词汇量的相关研究发现:

  (1)母亲说出一个客体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是一种正相关。

  (2)母亲模仿和扩展孩子刚才说过的话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也是正相关。

  (3)母亲重复刚才自己说的话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是负相关。

  7、伊莱多等人3岁儿童的语言与其家族和家庭环境的三个因素是相关的:①儿童母系的复杂情况;②母亲的情绪和言语响应;③适当的玩具及其有效性。

  8、布朗等人让儿童重复成人说得话,实验结果表明,儿童总是重复名词、形容词和主要的动词,却很少重复冠词和助动词。

  9、莫菲特利用心脏节律变化、吸允动作次数或身体各部位的运动作为指标,证明五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两个不同的音节。

  10、斯塔尔的儿童“听偏好”实验证明,2岁的儿童能够辨别符合文法的句子和不符合文法的句子。

  第二节  句子的记忆

  1、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平时看到的或听到的,根据一定的文法组织起来的一串词,也就是人们实际上写的或说出来的句子,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

  句子的深层结构则是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

  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①两个句子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是,它们的深层结构却可以是非常类似的,或者是相同的;②两个句子可以有类似的表层结构,但是,它们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它们的基本意义,可以是很不同的;③有些句子的表层结构是完全一样的,但它们有不同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一个句子会有两种不同的意思,这种句子叫做“歧义句”。

  2、关于故事的记忆

  被试对故事的记忆有一些基本的倾向,即

  (1)被试回忆的内容比故事原文简短了;

  (2)某些表达方式更加成语化了;

  (3)被试回忆的内容比起故事原文来,更加连贯,更加合乎逻辑。

  第三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沃尔夫假说

  1、沃尔夫假说

  沃尔夫假说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语言决定论,即主张语言的结构决定思维的结构,语言支配思维,决定人的认识;二是语言的关联性,即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识的方式。

  2、沃尔夫假说的验证

  (1)布朗和伦伯斯用实验证明了语言的属性——编码能力和思维的属性——再认之间是有关的。

  (2)兰兹考察了语言的编码能力——传达信息的精确性与再认之间是有关的。

  (3)伯林等人对20种不同的语言进行了考察。他们要求当地人说出各种颜色的名字;然后要求他们在颜色表上挑选出每种颜色的最佳实例。结果,每种颜色的最佳实例似乎处于差不多的位置上。

  (4)卡罗尔和卡萨格兰德考察了语言对动词分类的影响。

  (5)卡罗尔等人对那伐鹤语单语和那伐鹤族中英语单语的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说那伐鹤语的一组儿童,把蓝绳子和黄绳子分在一起;而说英语的那组儿童,则把蓝绳子和蓝棍子分在一起。这就是说,前者是根据形状来分类的;后者是根据颜色来分类的。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语言确实影响着儿童的认知方式。

  (6)语言符号对图形再认的影响

  给两组被试呈现同一张图片,但分别给予两个不同的客体名称;然后,要求两组被试分别重画这些图形。实验结果表明,语言符号对人的认知是有影响的。

  (7)语言符号对图形再认的影响

  把被试分成两组,对甲组被试既呈现图形又呈现该图形的名称。对乙组被试则只呈现图片而不呈现图片的名称。当对这些图形进行再认时,甲组被试的再认成绩显著地优于乙组被试。这说明,语言符号帮助甲组被试加深了对图形的记忆。

  第八章  思维

  1、问题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求通过搜索最后达到目标或目的的思维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些因素

  (1)刺激物的名称是否呈现

  (2)噪声

  (3)定势的作用

  陆钦斯(Luchins,1942)水壶问题实验证明了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4)解决问题的策略

  (5)个性的影响

  默塞总结了沉思或冲动与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的文献后指出,沉思的被试多提出一般性问题(从长远说这是更有效的策略),而性急的被试更多地提具体的问题。

  3、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含义,或者说是它包含的事物的各种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属于这一概念的个体的总和。概念的内涵越深,它的外延就越窄,即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越多,属于这一概念的个体越少。概念的内函和外延是相互制约的。

  4、决策

  (1)决策的策略。卡尼曼和梯卮斯基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受一些与作出决定无关的信息的影响(“代表性”和“可利用性”),但是又常常忽略了一些与作出决定至关重要的信息(样本的大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代表性”搞错而在决定概率时犯错误。“可利用性”也常常导致人们的错误判断。样本的大小是一个正确的线索,但人们没有好好利用它。

  某城有两个医院。大医院每天大约有45个婴儿出生,小医院每天大约有l 5个婴儿出生。平均而言,50%的婴儿是男孩。然而,实际的男女比例每天都在变动。在一年的期间内,每个医院都记下男孩出生率超过60%的天数。哪个医院男孩出生率超过60%的天数多?正确答案是小医院,因为它符合统计学公式的估计:小样本的数据更容易偏离平均数。

  (2)年龄对决策的影响:青年人比老年人得到更为极端的得分(老年人通常给予的判断接近50)。而青年男子比老年男人更自信,青年妇女与老年妇女在自信程度上无差别。青年人不大可能因失败而停止,他们更愿意接受前途未卜的工作。

  第九章  动机

  1、正常人与胖人的差异:正常人比胖人更多地受饥饿影响而进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地受食物的外现程度影响而进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受食物的影响而进食;胖人不大情愿花大力气去获取食物。

  2、阿特金森认为,个人追求成功的意向(Ts)依赖于3个因素,即Ts=Ms×Ps×Is.

  Ms是追求成功的动机;Ps是可以看到的成功的可能性——在完成某任务时你认为你成功的把握有多大;Is是对成功的鼓励大小。

  3、当成功的可能性大约是0.50时,即人们有一半次数的成功,有一半的次数失败时,他们最愿意追求成功。这对于动机弱的人来说是这样的,而对于动机强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4、一般说来,避免失败的倾向是干扰积极的动机的。完成一项任务,实际上就是获取成功的倾向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函数。

  5、当一个人有强烈的权力动机时,他总是千方百计想要施加影响于别人。

  6、赞琼的假设,即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的主导反应的可能性,为后来的许多研究证实。

  7、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的概念。他提出,经历认知失调的人,将力图减少这种失调去达到一致或和谐。达到和谐的途径是:①增加一致认识的数目或重要性;②或减少不一致认识的数目或重要性。

  8、实验证明,为了使机体的各种机能正常发挥作用,人还是需要某些感觉刺激的。

  忍耐时间作为感觉剥夺程度的指标却是有效的,一系列实验表明,感觉剥夺有助于戒烟。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4/3 15:12:07
0

 1   1   1/1页      1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心理学论坛,中国心理学家网版权所有 All Copyright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 06003963
页面执行时间 00.50000 秒, 4 次数据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