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社会问题研究
    共同研究和探讨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最新图库
暂未添加该信息。

博客统计
  • 今日数:0
  • 文章数:38
  • 收藏数:0
  • 图片数:0
  • 评论数:2
  • 开设时间:2007/12/8
  • 更新时间:2008/12/10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8年9月21日 12:09   清爽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恐怖行为”小议

    恐怖行为,顾名思义,就是给个人或群体、组织、民族、国家成员造成害怕、恐惧、畏惧、担忧、痛苦、劫难、灾难、艰难等各种不舒服、不愉快的生理心理感受(感觉)的行为,也就是造成生理或心理负感的行为。广义而言,能够给人们造成这类负感的行为都属于恐怖行为的范畴,如恐吓、恐嚇、伤害、破坏、绑架、惩罚、体罚、警告、威慑、镇压、暗害、杀戮、开除、剥夺自由权力、酷刑、打击、报复、刁难、压制等行为。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社会问题研究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2月22日 12:09   寒冷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社会问题研究五

    现实生活问题是人们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途径、方式、方法与选择,都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及对各个生活组织的具体条件、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的比较,就成为人们决定行为的指南。尽管社会约制或多或少否定了非道义的、不正当的解决形式,但在经济条件的压迫和社会管理效率低下的社会条件影响下,人们不可避免地、必然地寻求社会管理的空隙,选择有损道义和公平合理社会信条的途径和手段,这就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剥削、侵占、掠夺、偷盗、抢劫、贪污、索贿等社会病态的成因。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社会问题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22日 12:09   寒冷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社会问题研究四

    由于社会地位、权力与社会待遇形成了直接的联系,使生存竞争、商品竞争向权力地位竞争发展。在这些竞争中,为了达到目的是可以而且应该不择手段的。这就是全部社会形态的根本原因和现实反映。因为在生存与生活都必须自理的社会条件下,任何形式的竞争都必然地最终转化为失去人性的生存竞争,这就是人类社会全部历史过程的共有特性。

    1985[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社会问题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22日 12:09   寒冷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社会问题研究三

    由以上原因可见,商品化了的知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受到了经济条件的极大限制,这不能不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同时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无知而又自私的人。

    那么,生活于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人又怎样呢?前面谈到过,在生存生活资料个人占有的社会中,人的全部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生存生活资料上,如果失去个人的生存生活资历料,任何人的生存都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人们进行必要的社会劳动,在劳动中获得货币和生活资料。人...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社会问题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22日 12:09   寒冷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社会问题研究二

    由于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然而是根本的利害关系组成了社会关系,这种在个人基础上筑起的观念,为突出的宗派主义斗争所体现,最终发展为最腐朽的封建主义势力,从而淹没了一切正义的和科学的社会意识与新事物的成长。

    1984...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社会问题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22日 12:09   寒冷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社会问题研究一
    社会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属于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组织的。为了自己、他人和未来更美好,每一个人都有权对社会生活状态、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和意见,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无权为了自身的某种目的剥夺他人的这种权力。...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社会问题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15日 12:09   和煦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心理研究二十七

    一九九九年

    我们常常将同一种行为现象指认为同一种行为动因和同一种行为目的。但事实上却是同一种行为可能会是不同的行为动因和行为目的;貌似不同的行为又很可能是同一种行为动因和行为目的。因此,针对某一具体的个人行为,需要作生理、心理状态和具体条件下的综合分析。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心理研究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2月15日 12:09   和煦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心理研究二十六

    传统的思想观点、分析方法、评价依据及其社会结构体制的科学合理化程度是极低的,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科学性的正确认知及其发现、发明与创造对改善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条件的重要作用,这种共识对消除社会发展进步的阻力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社会距离的存在对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们来说是获得优越感、超人感、舒适感、自豪感、荣耀感等生理、心理正感的重要条件;但处于...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心理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15日 12:09   和煦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心理研究二十五

    显然,饥饿实验说明人们在十分饥饿的情况下会将许多模糊的影像理解为食物,这从表现上看是需要影响了人们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思维辨别能力,实际上是强烈的负感导致了人们的认知紊乱,降低了识别的能力。

    去个性化实验不是证明了人们潜在的伤害性、侵犯性,而是证明了人们的认知需要和求知欲望的存在。至于隔离实验即人们在绝对寂静的环境中的忍受力实验,同样证明的是人们对孤独感、单调感这两种负感的耐受极限...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心理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15日 12:09   和煦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心理研究二十四

    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政治、经济、权力、物质条件都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造成了动因结构、需要结构、观念结构的巨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层次的人与另一个层次的人,其人生观点、人生取向、行为目的也有很大的差距。因而,一个层次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不能代表另一层次的人,反映不了另一层次人的思想、愿望和社会取向,对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要求。这就是说,无论是代议制,还是参预制、君主立宪制、人民代表制的社会决策制度,都不能反映全社会的所求。尤其是当参与社会决策过程的人,或大或小都拥有一定范围的决策权(主要指社会群体、组织中的决策权)和支配权,由于与被支配者的动因结构、需要结构、感受结构、知识结构、观念结构的差距都很大,因而更缺少代表全社会成员的内在条件。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心理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15日 12:09   和煦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心理研究二十三

    虽然人类的行为现象是高度复杂的,令人费解的,但这些错综复杂、变化无穷而又神秘莫测的行为只受两种原始动因的驱使:第一种为消除、回避、减轻负感的动因。即消除、减轻、回避不舒服、不愉快感受的动因,其中的感受类别尽管很多,行为的特征、方法、形式、过程、内容也很多,但目的依然如出一辙。第二种是获得、增加正感的动因。其中感受的内容、种类、行为的方式、方法、形式、过程、内容、种类也很多,但目的依然与动因相一致,也就是获得舒服愉快的感受。在这里,我们需要谈到的是,人们的行为目的尽管始终如一,但行为的内容、种类、形式、方法、过程、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些是受自然原因即自然条件([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心理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15日 12:09   和煦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心理研究二十二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精力将逐渐趋于分散,难以集中精力考虑某种复杂的、尤其是与现实生活需要无直接联系的事情。因而,许多人在进入中年时代以后,就失去了青年时代的决心、勇气和锐气。但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并不完全是生理原因,更不是年龄原因,而是一个人知识结构、观念结构、认知状态、动因结构、需要结构的变化原因。人到中年,社会对个体的各种要求、个体的各种现实需要比青少年时代要增加几倍、几十倍,以至成为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和消除负担,人们几乎没有任何闲暇考虑与这些要求和需要无关的事情,任何一种额外的负担,人们都会表现出很强的对抗心理,任何一种无关现实需要的事件,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必须考虑一种又一种与现实需要有关的细节问题,因为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问题,都会影响行为的效果甚至全功尽弃,人们决不愿...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心理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15日 12:09   和煦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心理研究二十一

    在以前的分析中,我们曾谈到驱使两性结合即构成婚姻、夫妻关系的动因有八种左右,即消除性饥饿感、满足性欲的动因;消除伴侣缺陷感的动因;消除子女缺陷感的动因;获得性快感的动因;获得美感体的动因(即声音、体型、容貌、举止、言谈等美感)的动因;获得欢乐、喜悦感的动因;排除压力的动因;消除孤独感的动因;消除单调感的动因;预后的动因等。其中任何一种动因都可能促使人们结婚或离婚。即:在能达到上述目的、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结婚;在不能达到上述目的、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不结婚或离婚。当然,上述因素是纯婚姻的动因,是不参杂其它成份、不受外部干涉的内在动力。在实际生活中,影响婚姻关系的外部因素是极多的,如年龄、体质、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社会待遇、个人能力、经济条件、地理距离、职业性质、财产、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等,都可能对婚...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心理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15日 12:09   和煦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心理研究二十

    尽管在私有制经济关系的社会形态条件下和家庭生活的氛围中,人们的需要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但人们仍然需要消除他们在工作、生活过程中和认识、比较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弱小感与危机感。因此,他们总是希望加入某种比他们的家庭组织更强大的、具有征服改造能力和兴盛的、不以血缘、地缘、宗教、民族、社会分工为界线的社会性组织。在加入这种组织的同时,他们的孤独感、弱小感与危机感得到消除或减轻,并产生归属感、安全感与强大感。这种行为现象习惯上称之为依赖心理、归属欲求的反映。显然,这种评价与客观具体的实际情况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1992<...
    [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心理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15日 12:09   和煦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心理研究十九

    由于人们的基本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质量不等、程度不同的满足,更多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则因多种因素的限制和阻碍难以获得满足,甚至不可能满足,所以,人们不希望也不愿知道的更多。由于这种内在动力的削弱,人们也就不可能对人、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世界问题和空间问题知道、了解的更多,因而不能也不可能知道有哪些更高层次、更理想、更完美、更完善、更美满健全而切实可行的人生道路选择、生活方式选择和社会结构体制的选择,这是导致人类素质偏低的、内在的主要成因。

    1991[阅读全文]

    醉翁老李 发表于 心理研究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