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国心理学家网心理论坛 (http://www.cnpsy.net/luntan/index.asp) -- 英语政治 (http://www.cnpsy.net/luntan/list.asp?boardid=36) ---- 2008年考研邓小平理论和3代表51个核心考点 (http://www.cnpsy.net/luntan/dispbbs.asp?boardid=36&id=3606) |
-- 作者:pingyang -- 发布时间:2007/12/12 11:22:54 -- 2008年考研邓小平理论和3代表51个核心考点 1,“ 三个代表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发展: 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②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③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①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②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多选) (1)国情:①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活动领域;②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③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 (2)党情:①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②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③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2,小平理论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多选)(一)★ 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一个前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个步骤:“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②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一个任务:发展生产力;一个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③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一个途径:改革开放;一个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一个标准:“三个有利于”。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概括(08新增)(二)(选择题把握)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个必须,多选)(二)★★ 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单选注意) 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②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④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07新改)(二) (1)历史地位: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指导意义: ①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②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上,提出新思想,构成系统的科学理论。 ④是对马列、毛、邓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⑤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三)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 ②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这一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④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作一个整体。 8,★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08年新增)(三)(选择题把握)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2)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认识。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实事求是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还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9,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08修改标题说法)(三)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1)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切实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确定发展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 (2)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实践作为最高的权威,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10,★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08年新增考点)(三) (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 ①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党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党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自觉地深入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不脱离群众,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办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并落实正确的执政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1,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时代变化、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丰富和发展。 (2)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3)我党只有不断坚持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赢得人民的拥护,永葆生机。 (4)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具体体现在: ①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能够体现时代特征,要随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 ②要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并以理论创新为先导,来推动和指导制度、科技、文化的创新。 12,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 (1)“三个有利于”标准: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核心)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反之都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4)对于排除姓“社”、姓“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 作者:pingyang -- 发布时间:2007/12/12 11:26:26 --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四)★★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本质前两个目标是生产力目标,后三个是生产关系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四)三大历史任务: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②共同富裕。 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 三个代表的主题 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不断巩固和前进靠的是:发展)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B、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①我国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的中心,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 ③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④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回答为什么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五)1956-2050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56年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 A、初级阶段含义: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定性),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 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根本,是制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根据。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先有路线后有纲领 F、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87年13大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政治路线也叫总路线。 (1)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要:(区分本质、特征、制度、体制、模式) 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④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要: ①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四有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 ①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 (5)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建设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16,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五) 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互相贯通、相互依存。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必然会失去政治方向,造成社会动乱,改革开放也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也必然变成坚持僵化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不能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四项基本也坚持不好。 17,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五)改革特点: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一、二次革命不同:①条件②内容与对象③革命形式与手段④目标。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1)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从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来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 (2)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特点:根本性、广泛性、深刻性。 18,★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08新增加)(五)(相当重要,分析题注意) (1)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环境。 (2)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社会主义体现的本质前提: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核心是社会主义发展问题。 (3)对外开放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辨证关系: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 ②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4)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①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 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并注重防范风险。 19,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05已经考)(五)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①发展是目的,改革为发展提供动力,发展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同时也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矛盾,为稳定打下基础。 20,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六)是建设小康社会根本指针。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2)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③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3)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08新增加,重点关注)(六)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马列、毛邓三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六) (1)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②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③是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发展规律、建设规律、执政规律) ①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的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任务:发展经济。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利益。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六) (1)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②坚持科学发展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民主法治⑤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坚持党领导全社会共同建设。 (3)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①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4)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 ①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④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4、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六)战略重点: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①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②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③注重社会全面进步;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 作者:pingyang -- 发布时间:2007/12/12 11:28:49 -- 2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六) (1)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关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动力关键在于:结构调整。 26,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六) (1)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两个大局:“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2)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07年 新加)西部开发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①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指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②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①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五点! 我国产业结构现存的主要问题:①农业基础薄弱;②工业素质不高;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还不协调。 ③促进城镇化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①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增长是依靠增加要素的投人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是靠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②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效益才有速度,有速度才能有效益。结构合理与提高效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量是根本保证,没有质量就不会有效益。 27,实施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六)科教兴国和增强自主创新今年很有可能考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①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变革力量;②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③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人才培养” ①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②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④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⑤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28,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07新改)★★★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3)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人、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理论)(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 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共性) 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自己的特征(个性):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③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强。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30,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七) (1)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3)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4)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6)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7)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制度)(七)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②处在初级阶段;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①建立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②我国生产力的总体落后、多层次和不平衡状况,要求有多种经济成分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进步,否则只能束缚和阻碍经济的发展。 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七)★★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控制行业: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中的骨干企业。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 ①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七) (1)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确定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分配的是消费品)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方式。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这一分配制度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①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生产过程,都在生产过程中作出了贡献。 ②收入分配应该体现土地、资本、 知识产权等的价值,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③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4)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理顺分配关系) ①处理好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是要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 ③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八)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1)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三权分立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多党协商职能: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最高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合作的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长、互、肝、荣。 ②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 (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 3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08新增,关注)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内容。(多选注意) (2)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条件。 (3)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36,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八)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①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高度民主的差距还很大,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紧迫性;同时民主政治建设受各方面制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三者统一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08年新增)重点 关注 ①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②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同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5)尊重和保障人权(07年新加)★★★ ①人权,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②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障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作为根本任务,并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 |
-- 作者:pingyang -- 发布时间:2007/12/12 11:30:21 -- 37,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八)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依法治国的意义: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九)次重点 (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的重要战略地位 : 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决定了精神文明是重要目标和保证,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①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互相促进,有机统一。 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支撑。 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九)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0,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九) (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分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①思想道德建设分为: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 ②在思想建设中,首先要抓好理论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 ③理想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主体内容 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 为人民服务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②通过教育,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③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④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九)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马列、毛邓为指导,坚持党路线和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多选) ①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 ②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 ③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08年新加)重点 关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 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4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九)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②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44,“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十) (1)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①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②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③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①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②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③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一个中国的核心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胡四点:一个中国,争取和平统一,寄希望台湾人民,反台独分裂 ①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②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化。 ③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④《反分裂国家法 》,把我们对台的大政方针用立法的形式转化为法律。 45,中国外交政策 (十一)宗旨和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①中国的外交可以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战乱;缓和、紧张;稳定、动荡。 ③争取有利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④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46,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十一)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南北问题。 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的判断标准:外交政策。 ②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新政治:各国相互尊重,共同协调。 ③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国际社会中各国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47,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十二) 党的性质的这一表述,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48,按照“ 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十二) ①党的建设是我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②社会主义时期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以及和平演变的考验。 ③党的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 ④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 ⑤党的建设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49,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十二)为何要改善党的领导:1新形势、新任务;2思想组织作风3教训4正处基本矛盾 ①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②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 ③同时也应该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5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二)★★★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单选,易混 (人心、高关、体重、基础)有了人心这个基础,就能当高官,当了高官,体重暴长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①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②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③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④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①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⑤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和国际事务 5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十二) (1)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2)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使各级党组织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3)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