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人力资源管理
    发表日期:2013年5月30日 编辑:shphao 有315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资本的理论取向

1、心理资本的特质论取向
这种观点沿袭了经济学家Goldsmith等人对心理资本的界定,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一个人内在稳定的积极心理特质而存在的。2003年,美国学者Hosen等人指出,心理资本是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进行投资后所获得的一种具有耐久性和稳定性的积极内在心理构念,这一心理构念主要包括一个人的个性品质、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力等。Hosen 等人的观点得到 Cole和Letcher等人的支持。Cole指出心理资本其实就是一种影响个体行为与产出的人格特质。Letcher等人甚至将心理资本与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等同起来,认为心理资本就是个体的大五人格特质。
2、心理资本的状态论取向
这种观点沿袭了 Seligman等人的观点,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状态。2002年,Tettegah指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对工作、自我以及人生信念、人生态度和认知等的综合。2004年,Luthans等人在分析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特点和区别的基础上再次阐述了心理资本的概念。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导致个体积极组织行为的积极心理状态,它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Avolio等人指出,心理资本是指那些能够有效提高个体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各种积极心理状态的综合,个体的这些积极心理状态可以促使个体更好地表现出各种积极的组织行为,从而获得较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感。2005年,Luthans等人在研究中国工人的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时再次强调,心理资本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
3、心理资本的类状态论取向
2006年,Avolio等人在探讨“心理资本” 一词的内涵时,首次使用了 “类状态”的概念;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系列既具有状态性又具备特质性的类状态积极心理要素的综合;心理资本的类状态特性表明心理资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使得它可以被测量;同时,心理资本又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对心理资本进行开发和管理。心理变量的类状态性与否是根据心理变量“测量的稳定性”以及“改变的开放性”两个方面的特点来进行确定的(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2009)。根据心理变量这两方面的特点,通常可以将心理变量划分为四大类:一是绝对状态类的心理变量,这类心理变量具有瞬间性和极易改变的特点,代表一种感觉,如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二是类状态类的心理变量,这类心理变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又比较容易改变,能够进行开发和管理,如乐观、朝性和幸福感等;三是类特质类的心理变量,这类心理变量比较稳定,难以改变,如核心自我评价、大五人格维度和性格等;四是绝对特质类的心理变量,这类心理变量非常稳定,很难进行改变,如天赋、智力和各种遗传性的特性等。
在目前的心理资本研究中,心理资本的类状态论取向己经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它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变量。在测量的稳定性方面,心理资本处于中间水平,它比易变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更稳定;而在改变的幵放性方面,它比稳定的心理特质(如人格)更易变。心理资本类状态论的提出激起了人们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兴趣。此后,关于心理资本的各种研究蓬勃开展起来。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2007年,Luthans等人也对早期的心理资本状态论进行了修订。Luthans等人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类状态的积极心理力量。他们指出,成为个体心理资本成分的心理要素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1)积极性;(2)能够被有效测量;(3)类状态性;(4)对个体的行为绩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这四个评判标准,Luthans等人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组织情境中个体的心理资本具体表现为自我效能(在面对各种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充满信心,为了获取成功,能为之付出必要的努力)、希望(能对既定的目标镇而不舍,在必要的时候,为了取得成功,能主动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乐观(能对当前及未来的成功进行积极的归因)和郁性(当身处逆境或被问题困扰时,为获得成功,能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等四个方面。这就是Luthans等人的心理资本类状态论。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477]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52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97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46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292]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