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环境心理学
    发表日期:2006年7月14日 编辑:cnpsy 有758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 一 ) 什么是环境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环境,这时是把它同周围事物联系起来,即环境是相对某项中

心事物而言的,它可以说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该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

物。在这里,某种物体作为主体,而与之发生关系的周围其他事物则是环境。因此,有人认

为环境是影响有机体生长和发展的外界实际条件的总和( T . F . Saarinen , 1976 )

;也有人认为人是环境的中心,又是环境的一部分 (J . Lang , 1974) 。环境科学考察

人作为中心事物 ( 主体 ) 的外部世界——人类环境,它是围绕着人群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

体和无生命体的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

    一般地,人们把人类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所谓自然环境,指我们周围

自然界中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由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相

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庞大而复杂的物质体系,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大部分。自然环境是人类

和其他一切生命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而大多数自然环境都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反过来,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是自然环境作用于人

的感觉器官,引起特定的认知、情感、态度,决定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间接的影响是自然

环境通过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社会环境则是指人们所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总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及相应的政治、宗教、文化、教育

、法律、艺术、哲学等。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活动起着

调节作用。当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环

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它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作用于自然环境,并给自然

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立法”。

    心理学中的环境概念,始终是和行为联系在一起考虑的。虽然在心理学发展早期,环境

一词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与现代心理学对它的理解还是有所区别的。最早使用与现代意义

相近的环境概念首推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 K . Lewin , 1890 — 1947 ),在 40 年

代他就认为个体的行为决定于人格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根据提出了著名的公式

B= f(P,E)。在这里,个体行为是人格和环境的函数。虽然勒温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社会

环境,但他也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他明确指出,个体所处的环境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力量,

并对此作了深入的阐述。

    50年代后,心理学意义上的环境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巴克(R . G,Barker,

1968)认为人类的环境就是物理环境和行为有机体二者之间的“人的社会集合”。西蒙

(H.A. Simon,1969)指出,环境就是有机体的生活空间、,是与有机体的感觉器官、要

求和活动相互依存的。目前,心理学家把环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是视为一系列刺激

的堆积,特别是强调环境和行为的相互影响,即行为和产生行为的前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里的行为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内隐行为,还包括思维、情感、意志等,而环境则是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

(二)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什么是环境心理学?由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的复杂性,环境心理学确实

很难用几句话来定义清楚。国外有些心理学家曾提出不可能给环境心理学下确切的定义,只

能简单地解释为环境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内容( H. M. Proshansky & L. G. Rivlin,

1970)。显然,这为理解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增加了复杂性。普罗夏 斯基( H. M.

Proshansky , 1990 )提出的一个描述性定义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环境心理学是一门

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 ① 这里,普罗夏斯基精辟地指出

每一个物理环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环境,有时难以把这两方面割裂开来。因而,环境概念的

复杂性同样也会反映在对环境心理学概念的理解中。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可以从内容(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通过强调个体(相对于社会群体)对环境的反应给环境心理学下定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

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

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1978年,以贝

尔(P. A. Bell)为首的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了一个比较确

切的定义,他们认为,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

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设

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个体是如何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

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鉴于此,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中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

;环境物理量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

),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反馈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

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的

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

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适应和创造一种有利于个

体发展的环境。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的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两大任务

    早期的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发展中的一种趋向,其明显的特点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物理

环境上。环境心理学的零星实验研究,可以追溯到 19世纪60年代费希纳(G. Fechner)的

心理物理学和他对心理感觉和物理刺激之间关系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刺激和反应

、环境和行为、定势和活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刺激强化时间表、早期童年周围环境对

学习的影响,以及行为表现和社会相互作用等),为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世纪

40 ~ 50年代,北美地理学家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反映了社会民主的政治

影响,并开始研究物质环境的非专业概念及其评价。勒温把行为、人格和环境的关系概括为

B= f (P,E),将行为解释成人格和环境因素的一种功能。20世纪60年代初,建筑学家和设

计师们认识到,与新型的建筑物相伴随的高技术也意味着在室内环境设计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家提出的有关环境变量问题,完全不同于传统实验室研究中所考虑

的那些刺激条件。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对个体的冷热极限、噪声水平和隐蔽性对人类行

为的影响、工作效率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涉及到环境对人类

认识和行为的影响。至此,一门新兴科学——环境心理学的形成已成为必然趋势。20世纪

70年代后期,人类面临一系列环境危机,要求心理学家把注意力转向更加广泛的宏观环境方

面,其中包括环境污染、城市噪声、环境质量的监测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技

术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环境因素已成为环境心理学家热衷的研究课题。目前

,学者们对环境知觉、生态心理学、人格与环境、环境与认知、行为矫正、环境评价、环境

应激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而有 目的地调整有关治疗设施、校址安排、荒野利用、城市拥

挤以及听觉环境的成套方案,为环境建设的科学框架作出了贡献。从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

,环境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进行广泛而又富于创造性的理论建构.以便能更

好地进行应用研究,为环境建设的社会实践提供咨询和服务。

    目前,环境心理学这一研究课题已被心理学界承认,并列入《心理学年鉴》,在《沃尔

曼百科全书》中也占据了一定的篇幅。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心理学会建立了一个新

的分会:人口与环境心理学会,并出版了《人口与环境心理学》杂志。在其他国家,环境心

理学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国际应用心理学会 (LAAP) 设立了一个新的“环境心理学部

”和一个在物理环境中研究人的新国际协会 (LAPS) 。各国环境心理学家对研究成果定期

进行交流。 1980 年,法国出版了环境心理学的教科书《心理学和环境》,该书被译成日文

、德文和西班牙文。

     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历史较短暂,其研究性质又决定了该学科必然强调实用性,因此环

境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尚较欠缺,大多数心理学家对环境的概念采取了构成主义的态度,侧重

于从认知过程和个性差异的相互作用上来定义环境心理学。一些环境心理学家一直在分析人

们最适宜的环境,这类似于早期化学研究力图定义原子和分子,或生物学研究关注生态学的

情况。有的环境心理学家把环境一心理关系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而另一些学者则

运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方法来探索环境与心理的相互作用。环境心理学的一系列研究课

题 ( 如拥挤程度和个人空间的占有的研究等 ) 均涉及到社会行为,是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

的。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