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经济心理学
    发表日期:2006年7月14日 编辑:cnpsy 有541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经济学向心理学靠拢
美国《纽约时报》2月11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一些经济学家称行为是一个重要因素》。文章谈到,莱布森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名为“行为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新流派思想,向主流经济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行为经济学认为,主流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死板的假设基础上,即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现在,经济学正式承认,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引的成分。行为经济学论者认为,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传统的主流经济理论把“维护自身利益”置于理论考察的中心,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等品质和观念也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当代志愿者、环保运动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人超额奉献和献身精神;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

  传统主流经济理论的第二个主要观点是人们会理性地“维护自身利益”,因而经济运行也具有自身的“理性”。由此,一些经济学家把经济当成同物理学一样的科学,用实证方式建立模型或数字方程式。据说,华尔街金融交易所喜欢招收学过物理学的学生,因为金融领域的一些现象与某些物理现象(如“布朗运动”)有些相通之处。而行为经济学论者则认为,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例如,股票市场并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的情绪做出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势、环境影响则往往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

  “行为”理论是美国人文科学中的一个大分支,当代世界中,各种学科的交汇也是一种潮流。因此,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也是势在必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笔者认为,现代经济学向心理学靠拢,同现代经济中的“精神心理因素”越来越多有关,与现代经济的日益“非物质化”、“软性化”有关。例如,商品品牌的作用日益突出,商品的个性化意味着商品内含的“精神文化因素”越来越大,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决定着商品销售,如绿色产品的时兴。从整个经济结构来说,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社会“软件”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股市中纳斯达克板块超乎常规的大起大落,也反映出人们的心理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的流向。行为经济学的出现正是这一背景在经济学领域的一种反射。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